三江源地區位于我國青海省南部,平均海拔3500~4800米,是世界屋脊——青藏高原的腹地,為孕育中華民族、中南半島悠久文明歷史的世界著名江河:長江、黃河和瀾滄江(國外稱湄公河)的源頭匯水區。2000年5月青海省成立“三江源自然保護區”,2003年1月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。三江源國家公園,位于青藏高原腹地,面積12.31萬平方公里。三江源國家公園涉及區域有:治多、曲麻萊、瑪多、雜多四縣,以及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。
三江源歷史上水草豐美、生物多樣、湖泊眾多、生態良好,上世紀末,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,三江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下降,湖泊減少、冰川萎縮,草原退化,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。進入新世紀,黨中央、國務院高瞻遠矚、審時度勢,設立了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,建立了總面積為39.5萬平方公里的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,實施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、二期工程,經過多年持續保護保育,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。
如今三江源區生態環境質量得以提升,生態功能得以鞏固,水源涵養功能有所提升,濕地面積進一步擴大,草地覆蓋率、產草量分別比十年前提高了11%和30%以上,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,藏羚羊由20世紀80年代不足2萬只恢復到7萬多只,可可西里申遺成功,成為我國面積最大、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遺產地。
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于2016年拉開帷幕,總面積12.31萬平方公里。它擁有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獨有的大面積濕地生態系統,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。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,三江源國家公園鼓勵引導并扶持牧民從事生態體驗、環境教育服務以及生態保護工程勞務、生態監測等工作,確保牧民在參與生態保護、公園管理中獲得穩定長效收益。
目前,三江源國家公園內全面實現了“一戶一崗”,共有1.72萬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,戶均年收入增加2.16萬元。通過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,大膽嘗試將草場承包經營逐步轉向特許經營。鼓勵引導并扶持牧民從事公園生態體驗、環境教育服務以及生態保護工程勞務、生態監測等工作,使他們在參與生態保護、公園管理中獲得穩定長效收益,充分調動了牧民群眾保護生態的積極性,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轉變為生態保護者。借助當地的牧民群眾參與到生態保護中,對野生動物保護、自然資源保護、生態環境保護,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。
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設立,換來的是綠草如茵、碧水藍天的喜人景象。從國家發改委和中科院組織的第三方綜合評估情況看:三江源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,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好轉,生態保護體制機制日益完善,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穩步提高,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日益提升,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筑牢。
目前,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和恢復成效日益顯現,環境質量持續提升,生態功能不斷強化,水源涵養量平均增幅6%以上,草地覆蓋度提高11%以上,產草量提高30%以上,已具備今年正式設立國家公園的條件。
三江源國家公園于2020年底正式設立,游客是不是就可以去旅游了呢?
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之后,暫時也不能去旅游。
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核心是:保護生態,共建共享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;“不搞大旅游、大開發”。
如果有人擅自進入三江源國家公園,將嚴厲查處!